一场大雪过后,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山林间雾凇沆砀,山与天,云与水,上下一白。午后,一辆辆汽车停靠在村旁,游客的脚步声渐次响起,宁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60岁的村民刘瑞霞为游客激情讲述着马鞍山村的故事,靠种山葡萄还清债务、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她说起家乡的变化,娓娓道来,在场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喇沁旗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如今,马鞍山村共有山葡萄种植户240户,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500亩,带动农户每亩均增收1000元,村里的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马鞍山村的变化得益于脱贫好政策。2019年,喀喇沁旗实现了8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实现退出。脱贫摘帽后,喀喇沁旗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5050元,同比增长13.04%。预计2023年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6元,同比增长12.88%。
起笔新征程,就在青山绿水间。5年间,喀喇沁旗举全旗之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不断探索,形成庭院经济、务工就业、孝扶共助等三大奖补体系,乡村“造血”功能和群众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撒米、拌料、饮水……在西桥镇高营子村2组的一座农家小院内,辛志强夫妻俩正忙着投喂饲养的鸡雏。
2013年起,辛志强因身体原因不能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可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大学,面对生活的压力,他干着急却又无计可施。
“2023年听说养鸡有补贴,我就试着养了40只鸡,现在这些鸡都可以出栏了,按市场价算一只能卖130元左右,政府还给发了1200元补贴,明年我想再扩大养殖规模。”在鸡舍旁喂鸡的辛志强说,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活儿不累也有钱赚,解决了他家的困难。
此时,仅有一山之隔的西桥镇雷营子村的崔淑芬一家也在为务工补贴带来的收入而高兴。
“在外打零工一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没想到政府还给务工补贴1200元,日子正在慢慢变好。”崔淑芬笑着说。
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针对老年人群体,喀喇沁旗对70周岁以上的脱贫户,采取子女赡养与政府补贴奖励的方式开展“孝扶共助”。
锦山镇驼店村村民于瑞祥和妻子贾素英均年过七十,3个子女为老人缴纳孝心赡养金2000元,政府补贴“孝扶共助”奖补资金1000元。“我们老两口现在享受到了政府补贴和子女们共助款,日子过得很舒坦。”于瑞祥高兴地说。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脱贫人口收入下降风险,喀喇沁旗研究出台《喀喇沁旗2023年脱贫人口增收奖补办法》,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共设计了小种植、小养殖、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5类“短平快”且可持续增收的小产业项目,奖补资金在300-1500元/户不等。同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落实务工就业奖补政策,连续务工三个月的每人每年补贴1000-1500元,零散或季节性务工累计2个月以上,每人每年补贴800元;对年龄较大且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推行孝扶共助养老行动,政府奖补孝扶资金每人每年500元,每户每年最高奖补1000元。
喀喇沁旗乡村振兴局局长郭亚军说,在政策激励下,全旗脱贫户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截至目前,全旗已完成2批次产业奖补资金发放工作,发放奖补资金531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项目覆盖占脱贫户87%。
政策能兜底,日子有奔头。在乡村振兴这场接力赛上,喀喇沁旗着力处理好“稳”和“进”、“输血”和“造血”、重点攻坚和整体推进、政府扶持和群众自主等关系,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