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小镇碧水蓝天、林木葱郁;乡村绿野平畴、鸟语花香……初秋时节,站在林西县小城放眼望去,满眼苍绿、风景如画。近年来,林西县坚持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自然理念,实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启了综合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的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记者在新林镇湖泗汰村看见,山峦叠翠、风景优美,工人们在给文冠果树浇水补植。谁曾想到2018年以前这里是沟壑纵横、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林西县企业家苏振泉响应国家造林植树号召回到家乡,植树增绿谋发展,开启了苏人牧场10万亩荒山生态治理项目。
如今,这里的3.3万亩荒山重披绿装,栽植各类树木230多万株,植树成活率98%以上,30多处小流域逐步恢复,流水潺潺,野鸡、狍子、獾子等野生动物自由穿行在山林间。带动了293户855名村民增收致富,平均每人增收7000多元。
这只是林西县科学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为改善生存环境、增加经济收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造福子孙后代,林西县在与沙化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林西县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攻坚克难造林绿化,资源总量得到有效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工程实施至今,林西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9亿元,治理面积达237.8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5.01万亩、封山育林90.82万亩、飞播造林3万亩、退耕还林59.0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万亩,形成了林木葱翠、绿绕全城的山区绿屏。
林西县共绿化荒山200余座、沟壑300条、主要河流2条;改良盐碱地、风蚀沙地30万亩,堵住大风口10处,绿化省级大通道、303国道两条主干线公路,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山区绿色资源的增加,发展林下经济可谓一举两得。绿色养殖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林地“生金产银”的价值和优势,逐渐加大投入。产业遍布林西县各地,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特色产业带。
随着“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等荣誉称号纷纷落户林西县,更增强了该县加快林草发展、建设美丽林西的信心。未来,林西县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使生态美、百姓富的塞北林西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