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九佛山:做足“林”文章 发挥“长”效能
      2022年11月09日 10:20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秋雨后的九佛山云雾缭绕,好似笼罩着一层薄纱,山下的万亩果树红橙黄绿色彩斑斓,绿做底妆,云做霓裳,宛若一幅雅趣盎然的油画。

        九佛山位于林西县新城子镇西部,景区内峰高、山奇、石怪、松美,因其中一组奇石形似九尊佛,而被人们称之为“九佛山”。此地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原始形态较好,千年古松、翠柏分布于险石峭壁之上,枫、柏、桦等植物风景林遍布山中。

        “以前这一片都是荒山,后来看到其他村发展果树行情好,2020年我们村也开始种植果树,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到现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00亩。”新城子镇大金沟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堂说道。村民赵立新高兴地说:“今年我种了林药间作19亩苍术,长势很好,苍术进入丰产期需要3至4年的时间,但我愿意等,收成之后预计每亩收入6至8万元,在同一片土地上获得两种收益,日子越来越好了。”

        大自然的慷慨赠与、历史的厚重积淀,为九佛山附近地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这些地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空中有果、地下有药”的立体发展种植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林下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以林果产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以林下经济促进林果产业标准化发展的良性路子。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自觉地发展林果产业,主动上山植绿、护绿、增绿、爱绿,照顾好自己的“摇钱树”。

        九佛山只是林西县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全力推进造林绿化进程,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资金扶持等手段,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药、林旅为主打的产业接续发展格局,为当地林农打通了多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林西也走过了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攻坚克难造林绿化的20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山系和流域为单元,打破乡、村界限,对各项治理措施进行整合,实现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先造后补、招投标、合同制等方式,让林场专业队、绿化公司、林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群众多方参与。在资金投入上,改变过去仅靠项目资金和财政投入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性资金、公司、大户、合作社等一体投入。在技术创新上,根据气候特点、土地类型和水资源条件,科学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大力发展耐干旱、耐贫瘠、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优良灌木树种和针叶树良种,探索推行立杆挂线法和八步造林法等实用技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自工程实施至今,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3.21万亩、封山育林90.82万亩、退耕还林60.6万亩、飞播造林3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万亩,工程的高效实施使林西县林业建设迈向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合一”的发展之路。

        遵循着产业强林、增绿富民的总体思路,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林西县的野果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全县经济林保有面积已达17.1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7万亩。山上绿树成荫、禽畜齐鸣,山下林果飘香、蜂蝶共舞,林果产业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县果民增收致富达小康的主导产业。

        林西县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做足“林”的文章,发挥“长”的效能,探索“新”的机制,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如今的林西大地,纵横交错的条条林带,山峦岭坡上的万亩林海,南中北三块沙地上连片的乔灌木,绿化美化亮化着林西的山川,提高了森林生态功能,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环境调节能力,使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增加了水资源储量,提升了水资源质量,在塞北矗立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 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