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4日 11:30 | 来源: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
红山良渚,同启文明;一南一北,交相辉映。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博物馆、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峰博物馆承办,赤峰市博物馆馆际联盟成员单位协办的“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将于2021年12月1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是继2021年1月在赤峰博物馆举办的“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之后的又一次“玉”见与升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再次同台展示,史前南北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穿越千年历史,跨越地域界限,再次相遇,凝望彼此,共同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的一支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而得名,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并以西辽河以及辽宁的大小凌河流域为中心,遍布辽西,影响周边。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因浙江杭州良渚遗址而得名。两种文化各有渊源,兼具共性,虽各以粟作、稻作文化为基础,但均以农业为本,以玉比德,崇天祭祖,绽放文明,孕育国家,初见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大局面,共同奏响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旋律。
“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分为“文明之光”、“敬神娱人”、“人居其地”、“珠环玉绕”四个单元,展出260余件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文物,旨在通过对比展示的方式,展示出五千年前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的精神文化思想和社会物质生活。
展示了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通过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已经明显提高、社会财富已经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阶级出现了分化,原始社会逐步迈进文明的门槛,文明之光已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等大型祭祀址,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红山文化的社会制度、国家形态;良渚文化的古城、水利设施等,让人们对中国古代发达的水利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示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均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通过祭坛遗址及相关遗存,人们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也可以从中一窥先民们的原始信仰。除祭坛外,当时还发现了大量动物形器,这些动物形器脱胎于先民们对动物的模仿,寄托了先民们对动物某些能力的崇拜,也展示了先民们独特的审美意识。
主要通过两种文化时期出土的生产工具,展示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表明先民们已经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生产经济比重大增,专一、固定的手工业加工场所开始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文明时代即将来临。
主要展示了两种文化时期的一些玉石装饰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开始把石、骨、牙或是贝壳做成简单的饰品,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更加精美的玉石装饰品出现了。这些玉石装饰品造型多样,制作精美,是先民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等级制度及贫富差异的表现。
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学说”,认为在距今6000—5000年左右,从辽西到太湖,各区域文明的火花如满天星斗般璀璨,这也是中华文明格局中多元的起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满天星斗”中最璀璨、最闪亮的,并且各文化类型通过日后的交往交融,在慢慢构筑着一体的格局。通过展览,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华文明的熠熠生辉,以及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趋势。
- 编辑:马丽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